《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11日 14 版)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要与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其价值。在智能科技与生产生活之间,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打造有效的联结纽带。”天津科技大学“海河学者”特聘教授、人工智能专家张翼英希望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中,与来自全球的各界精英共同找寻连接智能世界与人类社会的“金钥匙”。
在天津科技大学滨海校区,张翼英和他的团队正在进行“智能头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这一项目的灵感来自电工独自爬上电杆进行高压电线检修的情景:电工的传统作业方式不仅对人身安全有一定的威胁,而且对于没有经验的新手来说,当超出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以外的状况发生时,常常会束手无策。“我们试图通过‘智能头盔’将单兵作战变成团队合作。”张翼英说。
在张翼英的构想中,“智能头盔”集合了人脸识别、环境测试、存储记忆、网络通信、供电系统等多方面的功能。当头盔靠近电线时,智能系统就可以检测出人类体感范围之外的细微温度变化和电流危险。同时,头盔上的网络通信功能也能够帮助维修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通过网络快速寻求专家的帮助和建议,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伤亡。“‘智能头盔’的每一项功能分开来看都并不是创新,但是将这些理念集中在一款产品上,从细微之处克服技术上的难关,却能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
“智能就是把物理世界数据化,而只有将人与数据连接起来,让人人都能参与其中,我们的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意义。”从韩国高丽大学公派博士毕业回国至今,张翼英一直致力于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智能电网、(电力)大数据、网络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在聚焦智能研究前沿的同时,他着力缩短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距离。
“在实验室里看似成功的产品,一旦投入应用,往往因为市场、社会环境、人们的认可度、接受度和自然因素等原因出现各种问题。”张翼英十分盼望能在世界智能大会这样一个汇集政府、科研、企业、金融等资源的平台上,找到解决之道。
“我是一名老师,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是我最期待的事。”张翼英希望能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最前沿的知识与学生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系统化、精准化、及时化的教育供给。
“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要领跑智能时代,需要更加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作为教育工作者,张翼英深感重任在肩。他表示,“本届世界智能大会也将围绕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进行深度探讨,相信在政府顶层设计的指导下,能尽快探索出一条产学研融合的协同育人路径。”
相关链接: